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命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文化认同的民族。正是这种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中华民族虽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广大青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进文化认同,为抒写新时代文化恢宏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共同的文化是国家构成的必要条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增进广大青年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增进文化认同对于引导广大青年涵养家国情怀至关重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镌刻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共同历史记忆,丰富着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成为中华民族卓然于世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国古代是以文化认同来标识民族的,所谓“华入夷则为夷,夷入华则华”,讲的就是不以血缘论华夷,而以文化论亲疏。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凝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没有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没有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增进文化认同,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加深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我是谁等大本大源问题的认知,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增进文化认同对于推动广大青年坚定“四个自信”至关重要。文化认同是人们对社会发展成就认同的深刻反映。中华民族深厚邃远的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百多年奋斗熔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述说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探索与追求,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创造的成就和奇迹。这些震古烁今、永载史册的巨大物质成就、思想成就和制度成就,极大提振了广大青年的自信心,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
增进文化认同对于激励广大青年投身复兴伟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个直指中国人文化认同的“灵魂之问”,极大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增进广大青年的文化认同,能够更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增进文化认同关键在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洗练,在时代奔涌的大潮中挺立,在国际风云的变幻中笃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中来。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之所以历磨难而不衰、经风雨而弥坚,始终打不散、压不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又培育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文化自信从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文化建设,召开一系列重大会议,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效,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这种文化自信从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大势中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现代化模式的突破创新,也是一种文化文明的拓展升华,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融合创新的智慧结晶,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大理念,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展现出破解人类发展重大挑战的强大自信。
自觉肩负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青年人思维最活跃、创造性最强,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广大青年认清肩负的文化使命,展现更大的作为担当。新时代青年要发挥引领社会文化风气之先的作用,坚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在交流中发扬,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展现新的气象。
在传承坚守中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汲取蕴含其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滋养自己、激励自己。
在创新创造中激发文化活力。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强大动力。广大青年要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交流互鉴中展现文化魅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广大青年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作者:李婉芝,李婉芝,女,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8月生,籍贯湖南韶山,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专业博士后,BWIN必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中心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WIN必赢分中心研究员,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中宣部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主持厅局级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教育报》(理论版)《BWIN必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出版合著一部。)
(审稿:晏妮)